跳至主要内容

寫出有邏輯的句子

為什麼好句子很重要

好的句型呈現讓你清楚的傳達你想表達的話,沒有人會想讀到語意不清、容易產生誤會的文本,《麥肯錫寫作技巧與邏輯思考》這本書在探討如何在語言表達上讓人更加快速的認同我們想要傳達的意思,並引導對方朝著說話者期望的的方向去想。這篇 blog 我會分享書中的重點和我自己的想法。

訊息的種類

文字的層級最大的是一本,表示一本書、著作,由各個子主題篇或章組成;篇,彼此獨立的文章;章, 前後連貫的文章。通常在社群媒體上發一篇文,屬於篇的等級,章會在小說這種體裁比較常見, 因為小說各個篇章是連貫的,通常跳著看會很難看懂,不過也不是所有小說都是用章來分, 例如史帝芬金的四季奇談這本小說,裡面有四個獨立短篇故事,這時候就是用一「篇」來分級。

現在我要討論的是段以下的句子所傳達的「訊息」,訊息是文本的基礎單位,這裡的訊息不只是傳簡訊給別人的 「message 」,是藉由主詞、述詞的關係成為有意思的句子後傳達的概念。我透過一個又一個的訊息,建立多個段落、組織成一篇部落格文章。

生活中常見的訊息

  • 廣告文案
    • A18 晶片,超快、超聰明(取自 iPhone 16 廣告)
    • 這支手機非常有設計感
  • 要求你去做某事
    • 我們不應該把手機泡進水裡
  • 單純陳述一件事
    • iPhone 16 在 2024 年開始販售

描述訊息

表示事物的狀態,又分記述和評價訊息

  • 記述
    • 不含好壞判斷
    • ex:現在外面沒有下雨、iPhone 16 在 2024 年開始販售
  • 評價(含有形容詞)
    • 包含好壞判斷
    • ex:這篇文章寫得很「」、這個瓶子「很漂亮」、A18 晶片,超快超聰明、這支手機非常有「設計感
注意

訊息的種類和訊息的正確性無關,儘管「台灣的首都在臺中」這句話不正確,但這句話仍然是記述訊息

記述訊息,不只是在記述

記述訊息有一些神奇的變體,可以讓它看起來像評價訊息,暗示別人主動去評價主詞。

  • 這支手機耐用度高
    • 這是記述訊息,因為不包含好壞判斷。
    • 耐用度高未必在所有情況都是「好的」,以手機製造商的角度,產品最好是剛過保固就壞調逼你換新的
    • 通常聽的人會主動拿耐用度低的手機來比較
  • 這支手機很耐用
    • 評價訊息
  • 這顆 CPU 的時脈是 100 GHz
    • 這只是記述訊息
    • 不過我們都知道 CPU 時脈愈高愈好,所以配合讀者自己的價值觀和評價基準,就有機會讓他自己推論出評價訊息

規範訊息

表示事物應有的狀態,或者傳達出該做什麼行動。

規範訊息有強度之分,會給人帶來不一樣的感覺,下面是三個不同強度的範例

  • 你要打掃房間
  • 你應該要記得打掃房間
  • 你一定要記得打掃房間
  • 你必須要記得打掃房間

應該以下都是偏強的表達方式,要注意對象和場合使用。例如在推銷產品的時候用 「因為...,你應該要購買這個產品」聽起來有點霸道,如果用「希望你可以考慮看看這個產品」 會比較合適。

用評價訊息規範你

除了把記述訊息變得像評價訊息,還可以用評價訊息達到規範訊息的效果。

  • 最好廢除死刑
    • 有些人會理解成:應該廢除死刑
  • 為了恢復公司業績,擁有 oo 技術是必要的
    • 這是評價訊息,但容易被理解為應該引進/壟斷 oo 技術 我們會不自主把評價訊息和規範訊息連結在一起是因為大腦自動跳過了背後的思考過程, 書中稱為「行動原理」。因為我們會把「要執行不錯的主意」這個想法當作理所當然,所以當我們看到一個正面評價時,就會自然而然地認為應該去執行這件事。例如:「某某做法很好」容易讓人覺得這就是應該採取的行動,而不會特別去檢視其他可能的選擇或條件。

我們之所以會這樣解讀,是因為人類的思考機制傾向於簡化決策過程,跳過中間推理,直接將「好的事情」與「應該做」聯繫在一起。這種「行動原理」在日常溝通中很常見,但也可能造成偏誤,讓我們忽略其他可能性或誤以為某些評價就是唯一的行動方向,以公司引進 oo 技術的例子完整思考流程是這樣的:

  1. oo 是必要的
  2. 缺乏必要的 oo ,是個大問題
  3. 必須解決問題
  4. 得出結論:必須取得必要的 oo

必要、不可或缺用得太頻繁其實很煩人,因為讀者會一直被暗示要這樣那樣做,但卻 缺乏明確、具體的理由,所以最好把記述、規範、評價區分清楚。

在對的時機使用規範訊息

當然規範訊息並不總是帶有命令語氣或讓人感到不適,若使用得當,反而能增強溝通效果,尤其適合用在對話的結尾。 舉例來說,當你在幫朋友挑選筆電時,若只提供客觀性能評估,最後僅總結「這是一台好電腦」, 可能讓對方難以決定,畢竟每一台電腦你都說「好」。但若補上一句「你應該買這台」,就能讓對方更明確地知道你的建議,提升決策的清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