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川普在 UN 對環境保護的抨擊

·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英文內文

Two weeks ago , President Trump spoke to the United Nations. He criticized that climate change was the "greatest con job ever perpetrated on the world". This statement quickly spread across the news.

This argument certainly differs from what most of us believe, but to understand why he said this, we need to consider the full context of his speech.

Today,many developed country have set limits on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As a result, companies are moving their production lines to other country with looser regulations.

For this reason, Trump point that the carbon dioxide we emit can cross borders and reach any corner of the earth. He said it doesn't solve real environmental problems . Worse still, it leads to higher unemployment in developed countries.

I couldn’t agree with Trump more. He always speaks about critical problems.

Besides the issue with production lines, I think products are also designed to be less eco-friendly. Ironically, we encourage people to recycle those bad product more and claim it is help earth.

We’re constantly forced to accept planned obsolescence, especially with smartphone industry. Some manufacturersban new firmware runing on older devices or release updates that slow them down, pushing users to buy new phone—even though their old one still work.

app support period

We keep buying new things, throwing them away, and repeating the cycle. Maybe what we really need is to reduce our desires and rethink how we design products.1


中文內文

兩週前,川普在聯合國大會的演講批評氣候變遷是「世界上最大的騙局」,並且這句話遭到了大量的新聞引用。

這句話乍聽之下與我們一直以來的認知違背,但你需要了解川普演講的完整脈絡才能明白為什麼他這麼說。

現今大部分的已開發國家都限制他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這導致原有的生產線外移到其他管制寬鬆的國家。這導致已開發國家失業人數上升,更糟高的是,

因此川普才說,我們排放的二氧化碳可以跨越國界到達地球的任何一個角落,這沒有解決任何環境問題,並且外流的生產線還造成已開發國家的失業率上升。

除了生產線的問題,最近的產品本身也被設計的更不環保,諷刺的是我們甚至提倡要把這些不環保的產品「好好回收」。

我們一直被迫接受計劃性淘汰,這在手機製造上就很常發生,手機公司藉由停止支援系統更新、製造冗餘的系統動畫消耗運算資源來逼迫使用者買新的裝置2,儘管這些舊裝置功能上仍是可用的。

app support period

我們還是不停地買新的東西,再把他們丟掉,如此週而復始。或許我們該做的事情是讓我們的慾望不要那麼多,並改變我們製造產品的方式。

Footnotes

  1. 提供了雙語,因為這是我的英文口說報告,上一篇看這裡,講的是作業系統娘

  2. 我就是在說 Apple 公司,舊裝置無法輕易更新系統,韌體的支援週期又很短, 現在 App 又常限制在某個版本以上的系統運作。liquid glass 就更不用說了💩

過路費

·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中華電信提供的服務

家裡中華電信光纖的合約期滿了,簡訊、電話都來通知我記得要續約,這個電信合約是從我爸名下繼承過來的, 因為他葛屁了,換我在接著付錢。繼承當下我並沒有任何選擇,必須繼續付 300M 方案的錢,否則就得支付違約金,這個方案一個月要 999 台幣,我覺得對我來說是一筆可以縮減的開銷(畢竟我沒在工作賺錢),加上我下學期開始會搬到學校宿舍住,我完全不認為我應該繼續繳 999 ,因此我這次想挑選其他的方案。讓我們來看看中華電信給老客戶哪些選擇吧!

看中華電信的方案只要專注在上傳下載網速和單純租用網路服務的價格就好,不要考慮那些奇奇怪怪的贈品分支,那個就是分期付款買下一個你原本不需要的電器。愈高價值的商品,綁約理所當然就愈久,雖然你下一期理所當然會繼續付錢使用網路,但為了這點小家電多了 9600 塊錢在 4 年的網路費上是非常不划算的,因為你是每個月付錢,所以第一期多付的 200 塊絕對會因為通膨和利息比最後一期多付的 200 塊還要多,你算一算期付金的貨幣現值就會知道這一點都不划算。

如果那些電器對你來說真的有必要購買,請現在直接拿著錢走進商店買那樣東西。假使你覺得他這樣行銷有打動你,還是不要買這個方案,你要買的是中華電信的股票。


這是 300M 方案,要價 999,享有上傳下載 300M。是我想換掉的方案,降一個階級看看有什麼選擇。

hinet-300M

蛤?100M 方案有沒有搞錯啊,我的使用體驗變成 0.33 倍,上傳下載速度還不一樣,上傳只剩下可憐的 40M ,300 M 以下的速度都是這樣不對稱的。我家還有伺服器在跑耶,我的 home lab 服務會被影響到啊,這樣我還要降速嗎?體驗理論上會少了 0.33 倍(如果不計較上傳的話可能不只 0.33),價格卻只有減少 0.8 倍,所以買 300 絕對是最划算的選擇,你搶吧!你們就是想要大家不管需不需要都無腦買 300M 就是了,中華電信你太狠了。Starlink 要是在台灣普及有你們好受。

hinet-100M

難怪年年都有賺錢,搞這種基礎建設簡直是暴利,中華電信這種 ISP 就是網路世界的馬路,我要拜訪別人家看看他們伺服器的檔案都得向他們付過路費,簡直就是地痞流氓。這種基礎建設就應該確實的公有化(也不是交給國家),台灣哪個地方的馬路有付月租費才能上路的道理?當然我能理解要聘任維護翻修,不過要收錢維護也應該從每個自然人和法人擁有的可上網設備算數量課稅才對。

中華電信 200024 財報 來源:中華電信 2024 財報

為什麼只能選中華電信?

在最擁護「人權」的台灣在數位人權這方面簡直一踏糊塗,憲法到底有沒有、應不應該保障公民的上網自由呢?這顯然比哪個黨派在立法院是多數還重要吧!又為什麼台灣其他規模較大民用 ISP 例如遠傳、sonet 都還是走中華電信電路?多數你講的出名字、接受個人申請使用的本地電信商其實全都是二房東

台灣有第一類電信事業之綜合網路業務執照可以合法經營固定通信業務的公司有: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CHT)、台灣固網股份有限公司(TFN)、亞太電信股份有限公司(APTG)、新世紀資通股份有限公司(NCIC)和台灣碩網(so-net)。

其中中華電信你很熟;台灣固網就是台灣大哥大,好像沒有提供單純的寬頻服務;亞太電信和新世紀資通都是遠傳的,而遠傳寬頻服務走的是中華的線路台灣碩網也是中華的線路。你去看計費方式都是說要和你收中華電信的電路費,因此價格都還是 follow 中華電信的計價標準

中華電信資費

會這樣還是因為中華電信以前是國營的,現在只是披著民營的國營企業,過去(甚至是現在)擁有最多資源注入和既有用戶。其他後進的電信商根本無法與之抗衡,自己拉線路又會因為前期設備不好網路容易斷線造成大家更不願意使用非中華電信網路的這種惡性循環,

提示

第一類電信業務和第二類最大的差別就是第一類才能自行佈線,但我覺得這些一類電信業者拉垮的就在於他們還是仰中華電信的鼻息,導致市場完全被壟斷,沒有太多議價空間。

網路就跟一般馬路、高速公路一樣是民用基礎設施,馬路才沒有繳錢繳的多的人可以開超過時速 50km 對吧?網路基礎設施就應該是公共財,這才是民主國家真正的「自由」好嗎!沒有網路的人在網路上根本沒有發言權,網路現今又成為大家主要的溝通方式,這就是我們提倡的公平,憲法賦予的自由?

在不影響其他人的前提下,為什麼我不能自己決定我要不要繼續把速度提升,反而加速還得付更多錢?他們的客服也都強調升速降速不需要工程師來設定(也不應該有,本來就要自動化),那中央控制電腦為什麼沒辦法提供更彈性的網速選擇呢?不說了,我要去中華電信網站上續約了,抱怨歸抱怨,提出問題後默默接受才是個生活在這個民主制底下的台灣好公民,不要太不滿,畢竟也沒得選。

國資圖

·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晚上吃完飯之後原本要去南區分館讀微積分,結果在灣出興大路之後的永南街灣錯方向走到國資圖,我想我只是想找個地方吹冷氣,就進去國資圖裡面。

我有好一段時間沒有進去國資圖了,都快忘記裡面長什麼樣子,走進去是一個有透明窗戶的房間可以看到自助還書的輸送帶,有人正在還書,我就在旁邊看那個輸送帶在運轉好一段時間。我記得我之前來也是站在這發愣,這設備我每次看都會覺得很酷!!

走進去之後有一個電話亭可以和 AI 導覽員聊天,我因為太久沒來已經忘了這裡的格局,就讓他給我介紹,順便問他我適合到哪層樓讀書,他推薦我到 4 樓,我就走樓梯逛上去。

二樓是上網和影音借閱區,其中幾個互動展品在維護,另外有一台只有提供滑鼠的大螢幕不知道為什麼開著 YouTube 在循環播放 shorts ,有點漏風。錄影帶區會讓人不想回家,今天在那邊看到好多很不錯的電影,我想以後禮拜五晚上去學校的播放室或國資圖看個電影。我以前就有註冊國資圖的借閱證,但沒綁 email 綁的又是我爸的手機號碼,我完全不知道怎麼在那邊借 CD 來看,好在後來有館員幫我處理。

三樓是閱覽區,我經過電腦就卡住了,書好多好齊全噢,跟市立圖書館的館藏就很不一樣,這些書一般都要跨館轉送才能看到,今天在書架上一次看到從基礎程式設計到作業系統、資安的書都有,我要趕快把我從學校借來的 docker 書啃完去那裡開新的坑XD。

四樓...我沒上去,閉館時間要到了,館員在催我離開,表定 9 點關門,但 8:30 他們就會開始收。今天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連假所以沒什麼人,我今天去人潮不多,位置好找,我覺得是個很舒服的空間,如果沒位置,旁邊還有兩間圖書館可以負載平衡,書借了就走也是可以。

學校這一帶三間圖書館可以待,每一間都有自己的特色,這邊借書看電影消磨時間都好方便,住在這一區的人真幸福,我想在這一帶長期居住了。

這裡馬路也很大條,停車位好找,西屯區...不說了

沒有人使用這個軟體

·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最近有比較多機會和人交換聯絡方式做為訊息傳遞使用,我的習慣是我會先從Telegram > Signal 開始問,奇怪的是大多數人給我第一個反應通常都是反問:「這些 App 到底誰在用?」

我們先看一個參考指標:App Store 的 Social Networking 排行榜。前幾名大概是這樣:

  1. Threads
  2. WhatsApp Messenger
  3. Telegram Messenger
  4. Discord

App ranking

不過前三名中像 Threads 因為它主要是社群互動而不是一對一聊天所以不能放進來一起討論。剩下的榜單裡的 App 在我的認知中都是當之無愧。

最後看看 Signal,儘管它排在第 11 名,不是前三,但並不是什麼「沒人在用」的東西。這樣一來,怎樣才算是沒人用的 App 呢?不知道這些 App 的存在很明顯不能和沒人用劃上等號。

Pokemon Tretta

·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這幾天想要用樂高做樹莓派的殼,順便和學長聊到以前用積木組裝成的 Pokemon Tretta 1收納盒。

我主要有一本卡冊放常用的五星神獸去打機台,另一堆是普卡倉管們,這堆普卡倉管就是用積木做出來的長方形收納盒裡面,這種積木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玩過,通常買來都會附贈齒輪、馬達讓你自動化組個什麼風扇之類的,但做好的東西實在很佔空間,每次玩好就要拆掉,這樣拆拆組組馬達到最後就不知道跑到哪去,就只剩下這些正方形的積木。

我的 Pokemon Tretta 收納盒

在我拿出這箱酷東西展示後我們兩個開始聊起這東西背後的技術原理,拿出 Flipper 亂掃試圖去猜這東西是 RFID 還是 NFC ,猜猜怎麼來著?都不是哦

我查到的一個 blog 2實際拆開了可以讀取 Tretta 卡片的玩具,他竟然是用紅外線穿透看內部孔洞的排列來解讀玩家放了哪隻寶可夢耶!太令人意外了!

Tretta 內部,資料來源為 miniLiew 的 blog

Footnotes

  1. 我國小、國中玩的寶可夢機台遊戲。一局要 30 塊台幣,結束會拿到一張卡片。後來換代變成 Ga-Olé ,舊卡全部掰掰。

  2. 來源:miniLiew:Pokemon Tretta Card

COUSCUP

·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上禮拜六去台科大參加了 COSCUP 開源人年會,這是我第一次參加這個活動,有別於在中研院舉辦的 SIONCON 和 HITCON 大的演講聽,議程都是在台科大教室裡面講,因此有非常多議程同時進行,好像也不會公開錄播,只好幾個看著順眼的議程隨緣聽,得失心不用太重限定一定要聽哪個。

我只去第一天,一整天我就聽了兩個主題的議程,一個是之前在 HITCON 認識的外國人 Simon 1在介紹 opendesk 這個開源專案,另一個是匿名網路社群 anoni.net 辦的的 Tor 網路 & Tails Linux 介紹。

Simon 的議程老實說是誤打誤撞走進去的,因為我朋友剛好在裡面聽議程找我過去,真的沒想到還能再遇到 Simon;會去 Tor 網路的工作坊是因為我本來就對網路拓樸和架構有一點興趣,原本只打算聽網路架構的介紹,但我聽得實在很開心,後來連下午的 Tails Linux 體驗也一起聽完了。

台灣網路沒什麼限制,沒有言論封鎖2,講者也坦言不好以此為引帶大家入坑,不過上網時做到真隱私也是一件很重要的議題。就算用無痕單純瀏覽網站還是可以從連線 IP 或是裝置資訊來認識你。要不要匿名、想不想提供資料給大公司「改善服務」應該是每個人可以決定的事,我可以給,但你不能主動跟我拿,這才是一個正常的上網環境。唉講這個給一般人聽其實他們也不見得會在乎,畢竟對他們來說網路會通能看貓咪影片就可以了。反正我是不希望當有任何第三方可以任意調用我私人的一對一聊天和網站的造訪紀錄做任何事,政府為了執法原因也不應該給。網路有分各個不同用途的場域,是公開論壇要注意言詞,但私下使用不應該有言論管控,在現實世界有誰可以管我要在家裡講什麼話,穿不穿衣服?

台灣沒有一套完整的法規可以限制主管機關來開罰,沒有數位中介法之後,任何主管機關都可以依照自己的標準來要求下架內容,這也是很荒謬的一件事3

當天在匿名網路社群工作坊的參與者中有一位會到外國收集報導素材的記者,他講述了他實際在外地對於通訊設備的使用經驗和對隱私性需求,Tor 對他們來說是真的有用的,工作坊也有帶到如何架設 Tor relay ,幫助世界上其他人連上網路揭露當地資訊,有沒有用洋蔥在技術偵查上也是看得出來,一般人就算沒有隱私需求也可以常常使用 Tor 網路來為這些用在 Tor 收發一般流量掩護他們。

項目Tor 瀏覽器一般瀏覽器 (Chrome/Firefox/Edge)
IP 隱匿經多層中繼節點隱藏來源 IP直接顯示真實 IP
隱私保護預設封鎖追蹤器、降低指紋辨識須額外安裝擴充或設定
速度慢,因為需多層轉送快,直接連線
可用性部分網站會封鎖或需要額外驗證相容性最佳
特殊用途可存取 .onion 結尾 domain只能存取公開網域
項目Tails Linux一般 Linux 發行版 (Ubuntu, Fedora, Arch...)
設計理念強調匿名與隱私日常工作、伺服器、開發等多用途
啟動方式Live USB / DVD,預設不安裝到硬碟安裝在硬碟或 VM 中使用
資料保存預設不保存紀錄,關機後清除(可以設定磁區不要刪除文件)預設保存所有檔案與設定
網路流量強制走 Tor 網路預設直接連網,可自行設定 VPN/Proxy
內建工具整合 Tor Browser、加密工具、密碼管理等可依需求安裝,預設無匿名強化
限制效能受限、不適合長期工作,但預設安裝可以直接使用的文書軟體完整支援日常工作
提示

Tor 連上的 .onion 網站就是俗稱的暗網,暗網沒有媒體還有一些不三不四的科技油土博講的這麼可怕,我很受不了他們總喜歡把暗網包裝成刺激、神秘甚至恐怖的地方來吸引眼球。你不能因為暗網有利隱藏犯罪行為就否定暗網對於隱私的保護或認為隱私不重要,明網也不是不會發生犯罪,線上博奕、通訊軟體詐騙都還是存在。

Footnotes

  1. 他也有在 COSCUP 擺攤,他的攤位是 fsfe ,歐洲自由軟體基金會

  2. 沒有言論封鎖,但存在演算法篩選,這東西被廣告公司掌控其實是一種變相的言論封鎖和異常的言論擴散方式,這也是現在網路環境的問題,網路佃農太多又是另一個需要被解決的問題。

  3. moztw:2025 年的台灣,一個網路平台,上頭有多少主管機關?

無線電二等

·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幾個星期前我朋友毛哥和我討論到要不要買軟體無線電收發機來玩,這東西其實很便宜,但其實也不便宜,最後我提議就把這個當作考到二等無線電執照的誘因,否則現在我們在年初考到三等後好像就沒什麼理由繼續往上考,增加可用頻道和功率再購置新設備才有更多好玩的,目前我們手上的手持對講機也只有年會的時候帶出去,但我們好像都打 Discord 通話。

分配頻段(MHz)發射功率發射方式
一等二等三等
0.1357-0.13781W(1W)1W(1W)電報,無線打字,數據
1.800-1.9001500W(400W)600W(200W)電報,電話,影像,無線打字,數據
3.500-3.51251500W(200W)200W(200W)電報,無線打字,數據
3.550-3.56251500W(200W)200W(200W)電報,電話,影像,無線打字,數據
7.000-7.0251500W(200W)600W(200W)電報,無線打字,數據
7.025-7.2001500W(200W)600W(200W)電報,電話,影像,無線打字,數據
10.130-10.150200W(200W)200W(200W)電報,無線打字,數據
14.00-14.3501500W(400W)600W(200W)電報,電話,影像,無線打字,數據
18.068-18.1681500W(400W)600W(200W)電報,電話,影像,無線打字,數據
21.00-21.0251500W(200W)600W(200W)電報,無線打字,數據
21.025-21.2001500W(200W)600W(200W)電報,無線打字,數據
21.200-21.4501500W(200W)600W(200W)電報,電話,影像,無線打字,數據
24.890-24.9901500W(400W)600W(200W)電報,電話,影像,無線打字,數據
28.000-29.7001500W(400W)600W(200W)電報,電話,影像,無線打字,數據,示標,調頻電話,中繼,衛星業餘
50.000-50.1501500W(400W)600W(200W)25W(25W)電報,調變電報,電話,影像,無線打字,數據,衛星業餘
144-146200W(100W)200W(50W)25W(25W)電報,調變電報,電話(SSB),影像,無線打字,數據,(EME),測試,衛星業餘
430-432200W(100W)200W(50W)25W(25W)電報,調變電報,電話(SSB),影像,無線打字,數據,展頻,EME,測試
432-440200W(100W)200W(50W)25W(25W)調變電報,電話,影像,無線打字,數據,展頻,(EME),電話(NFM),緊急、求救,中繼,衛星業餘,測試
1,260-1,265200W(10W)200W(10W)電報,調變電報,電話,影像,無線打字,數據,展頻,測試,衛星業餘
2,440-2,450200W(2W)200W(2W)電報,調變電報,電話,影像,無線打字,數據,展頻,測試,脈衝,衛星業餘
47,000-47,200200W(0.2W)200W(0.2W)電報,調變電報,電話,影像,無線打字,數據,展頻,測試,脈衝,衛星業餘
248,000-250,000200W(0.2W)200W(0.2W)電報,調變電報,電話,影像,無線打字,數據,展頻,測試,脈衝,衛星業餘

二等很明顯比三等還要難,有很多技術原理必須要稍微有概念,還有一點點的計算題(低機率抽到),有學過電子學來刷這些題目會比較輕鬆,而開放這麼多頻段的代價就是要記憶很多頻段的功率範圍,法規反而是最簡單的,因為三等也是這些法規。

我和毛哥都是考前一個星期才認真看題庫,題庫問的問題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不懂的,不過 BV3FG 大大的網站有提供題庫解說版和入門觀念,算是幫了大忙。題庫我不懂的內容我就當他是送我新的學習方向,能算就學著算,是知識點就先硬背起來當作以後研究的方向,聽說以前二等要考摩斯電碼聽寫,現在這樣先拿到執照再深入研究我覺得友善多了。

這次老樣子是去台中 NCC ,老樣子要等己十分鐘讓他們 key 資料、打繳費單、設定考試電腦,櫃台還記得我,因為我曾經拿 Flipper 刷信用卡沒刷成功。考試的時候前面有一群人先到在考三等,很難想像 NCC 會有這麼多人,他們結束之後我有過去和他們攀談,原來是電子科的學生要豐富大學履歷用的,最後也沒有要買機子要玩。雖然但是,什麼科系會想看沒有電台使用經驗的業餘無線電執照(也幸虧他們沒綁機,不然我們可能要多等一小時才能領證)。在我們後面還有一位大哥為了車隊通訊要用也來考二等,有趣的是他平常還玩空拍機,興趣非常多元,我們聊得很開心,最後我們交換了聯絡方式,日後應該還有機會再見面。

喔對,拿到二等之後電台執照是要再拿機子來驗機才能領二等新呼號的,不過我的無線電依然只有 8 瓦,只能收發三等頻率,換上去也沒什麼用,白白多花 500 塊而已,所以現在呼號還是三等的 BM4LTB。照這個道理如果升一等前我買了五台機子,升上一等以後是是不是要每台機子都各花 500 重新領電台執照?還是驗其中一台領到一等呼號就好了,電台執照其實沒有差只是驗機過的證明?

數位足跡

·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我下載了我從國小開始使用的 Google 帳戶中 YouTube 和 YouTube 使用紀錄,匯出之後看到要下載的內容覺得還蠻可怕的,光大小就足足有 43 GB,內容詳細紀錄了我在 YouTube 的一舉一動,並整理的井井有條!我覺得我已經不是很重度的 YouTube 使用者還有這多東西,每個人都這樣紀錄怪不得他有龐大的數據可以拿來改進演算法。

先說,紀錄不是什麼壞事,不然打開一些很久以前的影片留言或影片資訊欄說明會不見也蠻令人困擾的,但當這樣的紀錄整理好後真實的拿在手裡,就會覺得有點沈重了,能整理的這麼有條理才是讓我感到不舒服的,因為根據他們的使用條款,這絕對被拿來賣給廣告商和跑一些最佳化推薦的演算法。

YouTube 下載資料控制台

雖然這 43GB 大部分是我的頻道以前玩遊戲的手機螢幕錄製,以前的 iPhone 預設的螢幕錄影設定讓我每次錄製都產生超級大的檔案,直到我開始學計算機概論後才發現到這個問題。19 個檔案從第二包開始就都只有有影片(至少我目前下載了兩包都是這樣),但他提供的 CSV 還是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讓我們一起來瞧瞧。

第一包壓縮檔內容

留言紀錄

首先是 comments 資料夾,裡面有所有我在各個影片留言區留言的內容,並紀錄了原始影片的擁有者、留言時間和超級留言打賞的價格,拆了一堆檔案是因為每個 csv 最多只放 200 個留言,大概是避免生成的時候把記憶體充爆。有這些資料可以幹嘛呢?就留言時間就可以畫月份、時間散佈圖,然後就會發現我在 2017 年前後比較常留言(國小生嘛,比較愛在網路上湊熱鬧),然後再看看頻道 ID 就可以分析是哪種影片,就知道我當時對妖怪手錶噗尼噗尼蠻熱衷的,留言都是在這些實況主的頻道,以後如果有曾經留言過的頻道主發布影片就可能有比較高的機率先出現在我的首頁,畢竟我還蠻死忠的。

YouTube Music

music (library and uploads) 這個資料夾東西和 csv 的條目有點少,加上我最近都用自架 Navidrome 聽音樂,沒看出來這是什麼的紀錄,還有一些我好像沒有聽過的歌曲,跳過這個。

影片中繼資料

我自己影片的資訊欄文字,還有一個檔案是放錄影的檔案的 EXIF 紀錄拍攝位置,我的影片不是有剪輯就是螢幕錄影,所有經緯度都是 0 ,我猜這個可能是直接上傳相機內容或是 YouTube 直播才會紀錄的東西。大部分的人不太會在 YouTube 直播,就算他紀錄你可能也不會在意,那來看看其他的例子:手機拍下來的圖片絕大部分都會有 EXIF ,如果你把這些檔案直接 PO 上 instergram 這些社群平台就相當於直接把拍攝位置資訊送給他,久了就可以形成一張活動網路,他就可以分析你喜歡在哪邊拍 reals、限時動態藉此推論你可能會在哪出沒,然後更符合需求的推送廣告。啊,也不用這麼麻煩,你有裝 App 就可以在後台偷看定位資訊了。

播放清單

收藏從未停止,行動從未開始。記得要整理才不會亂七八糟。

聊天室

和留言紀錄差不多的東西,只不過紀錄了我喜歡看哪些直播並和直播主互動頻率。

觀看紀錄

理論上有觀看紀錄和搜尋紀錄,通通跑不掉的。但我卻沒有看到觀看紀錄,覺得有點奇怪。

訂閱內容

一個紀錄頻道 ID 、網址和名稱的 csv ,這是我這次下載的這坨賽博足跡的主要目的,我要把訂閱內容放進 freeTube 和 YouTube 說掰掰。

頻道

這是我自己的頻道設定檔,包括橫幅連結、聊天室設定之類的,這沒有什麼。

最後一包-總覽

直接跳過中間的影片壓縮檔到最後一包壓縮檔,只有一個 html 檔案,寫了這次下載的內容和刪除這些紀錄的連結(還算他有良心),不過在刪除的過程它會千方百計阻止你,

summery

推薦你也可以去下載你的使用者資料,除了挖黑歷史,一口氣看到這麼多你自己的使用紀錄非常震撼。你在 YouTube 右上角的頭貼的選單可以進入下載頁面。

如何下載使用足跡

下載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