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特選前的學校生活

我的選擇

在魔法的世界,無法想像出來的招數,你就使不出來, 你不相信別人血淋淋的經驗,不想像壞事發生的可能,那你就不可能去預防,最後就會栽在和他一樣的坑; 你不相信現況能被自己改變,那麼你就不可能為了改變現況有任何作為。 一個人對任何事都不想像,不好奇,那他的世界就不會再有機會來敲門了。 不去想像,能選擇的就會變少,因為你想都不敢想,自然不會去做,你沒有選擇,不能選擇, 久而久之你會習慣,儘管你覺得現況很糟,只要你習慣了、麻痺了,你就會開始騙自己你已經處在舒適圈,不需要再更好了。

芙莉蓮-無法實現的魔法

要知道,習慣和舒適圈是兩碼子事。

習慣是昨天、前天、大前天的生活和今天差不多,你就習慣了,但未必是我們理想的狀態,而舒適圈不完全等於習慣,它是一種你主觀認為可以安穩過日子、不被打擾並且能持續進步的生活方式。要接近舒適圈,得多試,試不同選擇、不同的生活型態對自己有什麼影響,並反覆修正才會讓自己找到相對好的選擇,活的更開心。身為一個活在台灣的學生,你可能會覺得日子根本身不由己, 小時候被大人安排去哪所學校上學、放學後去哪家補習班,長大一點後被用考試分發到一間還過得去的學校,出了社會就到一家說得過去的公司朝九晚五上班,一周七天好像有 5 天的白天都不是你能決定要做什麼,這樣養出來的人就是奴性高,一輩子泡在在平庸的瑣事消耗自己。習慣接受現狀、安於「習慣」,習慣把自己的人生交給「還可以」的安排,根本就不會知道人生還有什麼其他的過法,沒有劇烈跳變動過環境你才不會知道舒適圈在哪。

所以要適時的主動改變,做你沒做過的選擇,一開始選擇的時候變動幅度會很大,可能會讓你不太舒服甚至受傷,但隨著你愈來愈認識自己,後來就只會是一些小幅度的修正,這整個過程,就像是在用十分逼近法計算一個非完全平方數的平方根。 假設你想算出 √327,一開始你只能粗略判斷它介於 289(17²)和 400(20²)之間,那麼你先試試 17 或 20。接著再試更接近的數字,比如 18²、18.1²;發現 18.1² 超過 327,那就再試 18.0X……

在一步步試錯的過程你才會慢慢找到你到底是什麼。有時候你的選擇和你的目標數字差距甚遠,但也無所謂,總是要多方嘗試後,才能選擇。

每個人要找的平方根都不一樣,你不可能一次就看出這大概是多少,沒有人一開始就知道自己的志向,一開始我們只能做出一個大概的決定,但隨著我們不斷嘗試、調整,就能從最高位逐步接近它。當然你不可能完全變成你理想的樣子,因為無理數算不完,但你可以朝著那個方向靠近。

五專我讀了七個學期,中間換了兩次學校,平均每一年半就在盤算著要離開,不是因為我任性、難相處,而是我一直對「別的生活」感到好奇。只要我覺得當下的生活模式或當下造就的未來不適合我理想的生活步調,我會頭也不回的離開。雖然我不會知道這次的變化會不會讓情況好轉,但都好過於在一個不喜歡的地方折磨自己?

「離開現在,也許就能過得更好」,這樣的思考模式從我開始能為自己做決定以來,就一直存在。 我不想主動接受以升學考為最終目的的學習環境,我就主動退出這個升學大染缸;我在學校不能接受某些我不能說的問題,我會離開;學校的畢業門檻逼我重修那些我原本已經通過的課,我也會離開。

支撐我做出選擇的動力,源自於我對於現況感到不滿意,我是個龜毛的人, 平常會讓我不滿意的事太多了。有些人會告訴我遇上困難要去面對、解決它,但這是要看情況決定要不要這麼做的,如果這是我應該背負的責任,再困難也要面對;但如果是環境、別人的問題,已經超出我能掌握的範圍,只能是我妥協,那麼我絕不會勉強接受,我會離問題的根源愈遠愈好。

安分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論語.衛靈公》

在我正式和我的同學說明我要離開學校之前,我做了好幾次的心理建設,那時候學校的專題籌備正好要開始,我有想到這樣做的後果是什麼,我大概會被討厭。所以我邀請(鼓吹)和我比較熟的同學包括專題的隊友都和我一起參加特殊選才,要走大家可以一起走。可惜迴響不太好,有人沒有資格報名,有人覺得太花錢,沒必要,有人則是覺得維持現況也很好,最後真的有和我一起去報名的只有兩個人,其中有一個同學和我一樣錄取了中興應數,不過最後他沒打算和我一起離開。我後來也沒有繼續探究為什麼除了沒有報名資格的人其他人為什麼不來參加,每次摸到這個話題氣氛就會變得很凝重,我想,我們這群人還是停留在可以一起開心當朋友的時光就好了。

五專在學期間準備特殊選才,外在回饋不會像高中職那麼好,他們到了該畢業、該離開的時候,找了更好的地方繼續發展,我祝你鵬程萬里,前途無量,若不屬於這種狀況,反而容易讓人覺得是自不量力,在逃避、搞怪、做白日夢,好幾雙眼睛盯著你摔一跤。常常會在同學、學校老師、面試官話外之中聽到反對、質疑的聲音,雖然不是每個人都會抱持這樣的看法,我也不會因為他們這樣說我就選擇聽他們的,但感受還是挺糟糕的,如果只是因為我國中畢業後選了哪間學校就讀、平常都在學什麼就斷言我不行、這樣升學不好,這實在很沒道理。

下面是一些我在這段時間碰到印象深刻的對話容,並紀錄了我的回答方式,這樣的回答大概不是最好的,但至少可以安穩、快速的結束話題離開現場。

  • 所以你專題就要放生我們了嗎?
    • 不,我有時間的話還是會幫忙的
  • 你真的有信心贏過那些高中生嗎?
    • 有。(我不能理解問出這種話是期望聽到什麼答案,我如果覺得沒有你會鼓勵我還是教我怎麼做到嗎?所以被問到這種問題不用太認真回答)
  • 你這間被刷了喔
    • 這句是和我一起特選的同學講的,他講這個我其實沒那麼反感,因為他也沒上我也會揶揄他。我愛蒐集小丑碎片🤡
  • 所以你錄取了之後就要離開我們學校嗎?為什麼想參加特選?
    • 不然我報名是嫌錢太多嗎
    • 當然,給學校做點升學率嘛,紅榜貼出去大家都知道我們學校培養的出優秀的人才。
  • 你那麼優秀,留在學校也很好啊。
    • 呵呵,不好,我不想。
  • 留在學校可以讀到碩士,也持續都有案子可以接,不用愁沒有生活費。
    • 喔好謝謝,那太好了,我會再考慮看看。

太敏感的話題就不要正面回答了,有些話不講出來大家表面上還是能當朋友,只是身分上的轉變,形成一種代溝是難免的, 以前我中午常常會和處的比較好的同學吃飯,我知道他們不喜歡談論這個,便很少主動討論這些事,放學後還待在學校和大家寫程式、做作業的頻率也比以前少很多。另一方面,我要回家處理我爸爸過世後接踵而來的事,這也給我很充分的理由和忙碌感讓我沒空主動想這些事。

推薦函

儘管我前面講的好像大家都不支持我似的,但這只是事件描述上的瑕疵,因為參加特殊選才的「主要過程」大概都不是特殊選才本體,從小就立定志向的人可能等著面試這天盼了將近 10 年,我面試也不過十分鐘以內的事,大部分的時間都在等待和準備。我在書審送出去之後也沒有完成什麼大事的感覺,甚至到放榜、錄取我都覺得不真實,這種奇特的感受一直持續到我真的休學,到新學校隨班附讀才漸漸消失。只有當下眼前的人和事才是日常,每天會和我講話、和我分析問題的人、突然蹦出來事件,這些才是相對真實且馬上要面對的,自從我決定開始寫履歷之後就是在處理這些身邊「人的問題」,推薦函當然也包括在裡面。

找推薦人,從來不是一件輕鬆的事。不是隨便找個人簽個名就好,而是要找到真正見證過你努力過程的人,這樣寫出來的推薦函才有力量。不只要請得動,還要請得「對」,否則寫得再漂亮也只是籠統的誇獎;如果被勾了「不推薦」,反而壞了事。畢竟學生是看不到推薦函內容的,報名系統裡甚至還有「不推薦」的選項存在。

推薦人有點像民法裡的「保人」,雖然不是真的要替你承擔責任,但你以後若出了什麼問題,別人可能還是會先想到推薦你的人。面試時學校也常會用各種方式反覆確認:這位推薦人,你真的認識這位考生嗎?所以,這是整個過程裡最不容馬虎的一步。要讓人願意幫你、信你、記得你,說到底還是回到最基本的做人處事──讓人放心、值得信賴。

  • 讓人知道你在做什麼、為什麼做
    告訴他們你現在正在準備什麼、接下來有什麼打算。讓他們理解你這些舉動的脈絡。你要被推薦不只是因為你表現不錯,而是你有一個清楚的目標、想解決的問題。當你有故事、有動機,自然會讓人願意為你站台。

  • 做好平常的小事
    你平常怎麼對待作業、報告、活動,別人都看在眼裡。不要小看準時做好作業、寫工作分配表這種事,這些都會慢慢累積別人對你信任度。

  • 早點聯絡,說清楚需要什麼 想找誰寫推薦函、幫你背書,就要早點講。清楚告訴對方你要做什麼。我也有準備各校推薦函題目(很多學校會附在簡章裡),除了選擇題外,也把簡答題預寫了參考內容讓老師發揮。(有些老師可能不喜歡這樣,請依對象自行判斷)

  • 記得回饋,表達感謝
    拿到推薦函不是理所當然。就算你不知道內容,也應該可以在錄取後回報、寫卡片、請吃點心,這些都是人情分數,就算到了另一所學校,以後還是有機會見面的

在我知道需要師長推薦函後,我先寫了 email 聯絡在虎尾科大的老師們,老師們都很支持我參加特選,並且給我很多寶貴的建議。 後來我也寫信聯絡了中科大的校長,一切都很順利,有一點要注意:最好提前一個月談這件事,因為你永遠不知道別人最近幾天到底忙不忙,甚至在不在台灣,寫推薦函我想也要花時間醞釀,就像這篇特選心得我斷斷續續寫了快半年一樣,不要讓這些事成為別人的負擔,推薦函上傳截止前也要去系統看推薦函有沒有被上傳,如果他們忘了,在截止前一天一定要發 email 詢問狀況!!

失敗了,會怎樣?

理想情況

  • 失敗了也不虧,因為還是可以五專直升
    • 畢不了業被學制害到我可能就不上學了
  • +365 明年再來
  • 會有種被遣返回國的感覺w

實際情況

在中山大學資管系落榜讓我打擊很大,原本把希望都寄託在這裡了,不過我拒絕去想這個問題,只要後頭還有別間學校要面試, 就不應該仔細規劃失敗之後要怎麼應對。理想情況只能在和別人聊天調侃自己,不能真的去設想沒上的狀況,想了就拿不出全力了。要當作只有這條路可以走,要絕處,才能逢生。

此外,不管身邊的人是否支持你參加特殊選才,你都應該告訴他們,應該昭告天下,不管他們反應是好是壞,都會讓你產生一種「我就會成功給你看」的決心。反過來說,讓更多身邊的人知道,他們才有機會展現出對你的支持。這些外在輿論會變成你的壓力和動力,都會讓你堅持把事情做好。

確定目標,全世界都在為你鋪路


如果你想做的一件事以往都沒人做,只要這件事本質上根本沒有錯,那就自己開了這條先河。五專在學要參加特選必須付出很大的決心,在學校,老師或同學會覺得可以一直留在學校到研究所然後就去工作,為什麼要做這些事?面試官會懷疑你是不是真的有能力,還會覺得待在原本的體制讀二技就好了。他們只是把常見的人生藍圖套用在別人身上,別管他們,只要你相信你可以特選,那就走完整個流程。

贅婿6-開了這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