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不同的學校到底有什麼差別

教育的另一面

在討論不同學校的差異之前,我想從教育的目的切入。我認為推動教育初期確實會促進社會的發展,但這還不夠, 我期望教育可以做到讓大家有能力開始自主思考,持續對世界感到好奇,能發現、解決生活中新的問題, 並且使精神生活更富足。但這隨著世界的文明發展,行業分工的模式愈來愈明顯,我們不再是過去得自己學會採集、狩獵、農耕、建造的智人。 如今,每個人只需要專注於自己的崗位,提供特定的服務,社會就能順利運轉。我們日常所需的物品,從最基本的食物到塑膠、紙張,甚至是電子產品,幾乎都仰賴高度專業化的生產鏈。你說電子產品動輒都是奈米級沒有專門的機器做不了,可是塑膠與紙張雖然不像消費性電子產品那樣複雜,但一般人連這麼單純的東西都不會也不能能自己製造?連我們每天吃進嘴裡的食物,都已經從個人生產轉變為透過產業鏈購買。

正因如此,對於那些能解決實際問題、極具經濟價值的領域,我們產生了非常大量的需求, 須要很多人迅速掌握相關知識讓技術持續迭代,不允許所有人都花太多時間對這個有興趣、對那個感到好奇,教育此時扮演的角色是在短時間內產生出符合需求的人才往大企業裡面送,這就是為什麼公司的組織架構在大學都有對應的系所:工程部門有XX工程系、財務部門有財務系……。不只如此, 你再猜猜為什麼企業非常願意為某些學校投入資金,學校也很樂意接收這些資助甚至以企業的名字來為新落成的大樓命名?答案很明顯——這些學校能夠源源不絕地培養出企業所需的人才,比起撒幣放特價給消費者增加買氣或是討好老人這類政客的技倆,直接培養勞動力為公司賺錢更為實際。

在這個視角下,每個「有用的人」不過是一顆精密機械中的小螺絲,是珍貴的資源,卻也隨時可以被替換,這個工作你不做,但還是有人來填補。教育的價值不應該只被簡化為「生產符合市場需求的人才」,產出適應市場需求的培養人礦而已,

一直以來,我們的社會在讀書、考試、上學、升學、就業的過程隱含著一套篩選機制,我們挑出抗壓、守規矩、有技能的人進入特定高門檻的行業, 並利用輿論、媒體大力宣傳恨不得大家都知道這些人有高薪,甚至塑造其為「成功」的象徵,最終目的是為了影響人們職業的選擇傾向,增加不思考的人才投入的意願。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即便高薪的工作這麼多,但人們腦中第一時間聯想到的,總是那幾個特定的行業,而且這個行業在各個年代都還不一樣——因為這是國家發展的方向,這些從業者是增加國家競爭力、維持社會安定的齒輪。

備註

你知道嗎?以前記者甚至是非常崇高的職業,在過去,能出版刊物的也都是知識水平較高的知識分子, 像是創辦台灣民報的蔣渭水,請問現在可還有人會拿記者的名字當成高速公路的名字嗎?

翻開富豪榜,你看看哪些真的是靠高薪勞動致富?事實上,他們絕大部分是資本的操控者,根本就不是體制中的齒輪, 荒謬的是大家總是把成為齒輪想成多了不起的人生里程碑,實在很悲哀。這條道路的盡頭早已被規劃好了,你花了自己的時間, 做著對你好像沒那麼有意義的工作,換來物質水平的提升、養活自己的家人(有些人工作的成就感來源不是工作本身,是能維繫一個家庭的功能),就這樣?這也正是卡爾·馬克思提出勞動異化的概念,我們與自己的生產活動、勞動目標、生產過程分離,大部分的人做什麼工作跟他最終的人生願景可能一點關係都沒有(除了金錢上的連結),工作只是一個必須花費你一天之中 1/3 時間的重複行為,然後你才有自由, 以個人發展的角度來看,我認為這非常的不健康,你已經花了另外 1/3 的時間睡覺了,你還要把剩下的時間非自願勞動?到底有什麼毛病啊!

我覺得每個人明白狀況後做出的選擇以及獨立的思考能力非常重要,搞清楚狀況,再決定要不要參加這個老鼠會,當然我是覺得能不要參加就不要啦。我擁護個人主義, 我們的人口足夠多,無論如何,仍然會有人持續被送進這個篩選機器,個人選擇跳脫這個篩選機器對整體並不會有影響。

這種想法很常被看成自私的行為,「要是每個人都這樣做社會將會崩壞」,反對者總是以此為主張,不過我覺得社會是虛的,是人類定義出來的抽象概念,你在街上看到的人都不是社會,是個體,會說「這對社會發展不好」的人,你看過什麼樣的社會才是好的?「社會」告訴過你他現在過的好或不好了嗎?讓每個人都能為了自己開心過日子才是對社會好,可惜不是所有人經過思考後都會這樣想, 而且不思考或是被逼著走進篩選機器的人多的是,總是有人在金字塔的底端做下線也能過的很開心,也會有人繼續擁護那一套「這樣做社會會沒競爭力」,那就讓他們去爽就好。 教育要做的是讓人可以選擇要待在哪個位置。不論是把自己貢獻給眾人、販賣給「社會」,或是為自己而活,不管怎麼做,期望值永遠都是正的,永遠都會有人因此獲益,但我覺得每個人都應該要知道自己在幹麻,你自己選吧!

「努力換來美好未來」的願景對單一個體的發展根本是毒雞湯, 既然如此,在這套體制下,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學校的角色?不同的學校是否只是培養不同層級的勞動者?究竟什麼樣的教育,才能讓人擁有真正的選擇權?

努力不一定會成功,但不努力一定很輕鬆

到底什麼叫做「好」學校?

義務教育結束後還想上學,就要靠分發考試,分發的邏輯就是分數高的先選學校,怎麼選呢?分數高的人基本上會有一個差不多的口袋名單,就是要去哪的共識,在口袋名單的學校大家會叫它們第一志願、頂大。有這個集體共識和分數高是老大這條規則相輔相成,某些學校 的最低錄取就有機會衝到接近滿分,因為滿分的人都想去那所學校唄,分數不夠高就不用想跟分數比自己還高搶了。

至於怎麼製造這個神奇的集體共識?我認為這和一所學校的歷史有關係,有歷史的學校通常比較吃香。假設我們活在剛開始實行高等教育的地方,該區因為剛開始發展高等教育,只有一間學校可以選擇,而學校的容量是 500 個人,所以大家得在考試中拿到排名前 500 才能繼續上學,那這間學校在創校第一屆毫無疑問的收了應試者中前 500 個考試高分的人。 這些人之中我們直接粗略的分兩類:有錢人和真正傑出的人, 無論這些人後續表現如何,他們畢業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國家的發展,因為當初只有這 500 多個人受過高等教育,他們在畢業後會為學校帶來名聲和影響力, 包括資金挹注、校舍擴建、經驗分享甚至是行業內推。 初期的校友夠傑出造就了一股良性循環,後來的人當然爭相就讀校友厲害、資源豐富的學校。 創校較晚且短期沒有顯著表現、沒有話題的學校自然就不是大家的第一選擇,這就是集體共識產生的原因。 你可以用公開最低錄取分幫各高中和大學排序,分數高的那幾所學校有幾間創校時間沒有超過 50 年?

在我們的生活中你一定聽過老師家長吹捧 XX 學校:「XX 學校的畢業生都好厲害哦,你看隔壁鄰居的小孩啊從那所學校畢業現在年薪破百萬了,你也要像他們看齊。」對我來說,這種句型唯一值得放在心上的只有最後一句你要像他們看齊而已,其他都是幹話。論語就告訴我們了:「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看到優秀的人要想的是他有什麼你沒有的特質,而不是他現在處在什麼樣的社會地位,從來就沒有一直看著別人的橙子樹,自己的雜草堆就會長出甜美的果肉的道理。

決定一間學校的起跑點是遇到的同學和畢業的校友。認真要比老師的學歷,各學校其實都差不多,師資很好的學校但畢業生表現不突出,這個社會還是不會認定學校有多厲害。相反的,用非常高的錄取條件篩人的學校,不是學校教出來的人有多厲害,是能進去的人都不簡單。學校資源只是放大這個差異,老師可以教的很紮實,也可以很涼,他們會根據大家的吸收能力做調整,學校的創立目的是要讓大家能「學會」,中位數都學不會,自然要調整上課進度,免得大家都累。所以我是支持常態分班,有些問題就是有人沒有學那麼快,這樣會讓教學進度受到影響,但如果把學的慢的分一堆,學的好的分一堆,只會增加分化,這會讓大家的視野變得狹隘。學的慢的會自甘墮落,覺得被其他人遺棄,學得好的看不到同溫層以外的事,這就叫做粉飾太平。不同能力的人沒有交流會讓雙方理所當然覺得世界「就長這樣」,

最後來一個思考實驗,現在台灣在高雄、台中、桃園各新設了一所國立大學,邀請了中研院多個領域的專家、曾經在外國留學的學者、業界知名人士來任教,你會選擇其中任何一所嗎?你考量到的原因是什麼?

影響成績的因素很多,理解能力、智商、環境、學習狀態、考試狀態、資源、努力程度等等都可能影響學習的成績,而成績後段的學生卻被理所當然的全部認定為「怠惰」。 而其中資源跟學習環境是最直觀的,我國中那種「前段成績頂標;後段慘不忍睹」的場面,在分班制度下被放得更大,前段本身就有一定的學習能力,加上安靜、具有競爭力及一堆學習資源的情況下如虎添翼;後段本就要補強前面沒學好的,有要在吵雜與高壓的環境下學習,使那些想拼搏的學生在宛如地獄般的處境。
—— joeyeechung on thread.net

我就是我,我才不在乎校友、同學怎麼樣

先不論你的校友、同學是否天資聰明或是勤奮努力,當你要準備做在學校裡面沒幾個人做過的事,你能不被其他人固有的想法侷限住是很困難的。 很多偉大的想法都是同儕的影響讓你產生「哦,這我應該也可以做到」或是「我可以做得更好」這種感覺開始的,多數時候這得靠和身邊的人相處下來才能激盪出這些想法。 不論怎麼樣,你現在就是和這群人待在同一個環境底下,儘管你現在可能根本做不到某件事,不過你會覺得 xxx 也和我一樣在這所學校天天上學唸書, 他能做到的,我為什麼不能?相反的,如果你完全不瞭解一個人,他的成長背景和就讀的學校你都不瞭解,你又有什麼信心變得和他一樣?你根本想像不出來,也無從得知秘訣是什麼。

舉個例子,海龜族——那些從小在國外長大後歸國的人,當他們長大後在國內有影響力的時候,我們總是抬起頭來望著他,想著:

「他的英文怎麼那麼流利?」

「他的見解怎麼這麼獨特?」

「他的成就為什麼這麼突出?」

這些人之所以能被我們捧得這麼高,並不是因為我們真的知道他們多厲害,而是因為我們對他們的背景不熟悉,對他們的世界沒概念,所以才更容易神化、放大。

但如果換成是你的校友、同學呢? 你知道他們是怎麼長大的、學過什麼、現在還在為什麼事煩惱。正因為你們有著相似的起點,你才能夠感覺到: 「他能做到,我也能做到。」 這種感覺,才是真正能驅動你去行動的力量。所有人都會在互相影響,當別人在做某件事,你就會開始跟著做。 萬事起頭難,身旁有先例起步會比較容易,不過沒有並不能成為你失敗或不嘗試的藉口,自己「艱難起飛」也沒有任何問題。

讀到這裡,我想我這個前人要發點福利讓各位起飛容易一些,只要你 15 歲到 18 歲這 3 年的時間在虎尾科大或台中科大的五專部就讀,過程中你可以像我一樣轉學,但總之這三年你一定要是這兩所學校的成績單,不限制就讀和錄取的科系,只要你參加特殊選才成功報到我在序章提過我報名的學校任一所並且 email 告訴我, 我可以送你一片 2G 的樹梅派 5 ,這東西用來架伺服器或搞嵌入式開發都挺不錯的,如果沒有接觸過我可以帶你一起玩。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學校?

「好學校」其實根本不存在,差別是你身邊的人大多都是什麼樣子。

人會被環境塑造,這是我們選學校時最該考慮的點。真正重要的從來不是學校本身的名聲,而是那裡聚集了什麼樣的人,大家過的是什麼樣的日子,你的思維和習慣會被什麼樣的風氣影響。

歧視鏈

現在台灣大學體系,可以粗分為一般大學和科技大學1。兩種學制最主要的學生來源都是分發考試,只不過各自主要承認的考試是不同的, 一般大學用學測、分科入學;科技大學則是統測。兩者的考試成績不互相承認2,考科內容和難易度也有極大的差別。在台灣,18歲高中應屆畢業生選擇就讀科大還是一般大學,實際上在國中畢業時選擇高中或高職就已經定下來了。高中生主要參加學測、分科入學,通常選擇進入一般大學;而高職生則參加統測,通常進入科技大學。

在台灣,普遍的觀念認為「普大>科大」以及「高中>高職」,這種觀念主要源自於社會對不同教育體系的認知和價值觀。一般大學通常被認為教育水準較高,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較強。另一方面,科大雖然同樣有其專業領域,但在某些場合仍然可能會面臨較低的社會認同。這樣的偏見在僅知道一個陌生人的學歷背景時,往往會直接影響大家心中對他的第一印象。也許你身邊發生的案例持續印證這樣的偏見沒有錯,但偏見說到底終究是偏見,除非你有嚴謹的統計數據證明任何的技職生的能力比任何一般高中體系的人表現的還要好的機率是 0 ,否則你最好永遠先相信眼前的人是臥龍鳳雛。

高職生只要他想也是可以參加特選、學測3甚至分科,只不過數量比較少而已, 我在網路上逛到幾個和我參加同一屆非科大特選的高職生,他們都認為自己高職生的身分吃虧4, 大學端負責面試的老師會有這種想法,我認為是情有可原,原因可能有以下幾個:

  • 他們對這個體制也不了解,不敢貿然任用
  • 教學進度的差異
    • 無法在知識水平上與同學切齊,難教。
    • 與其錄取一個某科99分其他60分的學生,他們寧願選擇每科都80分的學生。
  • 過去招過一個爛爛的高職生(以偏概全)
    • 同理可以套用在科大喜歡收高中生身上
  • 不管你實力如何,你單純書面或口試給人感覺你就是能力不行
    • 這有點責怪當事人了,不過這有可能發生在任何結果不理想的考生身上,高職生被歧視和你的應試表現不好可能是相關的……

別讓學校限制你是誰

在我看來,高職和高中的差別只是學習的順序、路徑不同罷了,在現實世界的問題,從來就沒有分什麼這是文組生的問題或理組生的問題,也沒有高中生會解決的問題還是高職生會解決的問題,不管黑貓白貓,能捉到老鼠就是好貓,只要能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好方法、能注意到有這個問題並想要改進的人就是好人才,我就會覺得他很了不起。解決問題的人是什麼背景都是後面為了製造話題才加上的標籤而已,重點永遠都是你有沒有能力發現、解決問題。這是我看我在五專的同學多數人沒有的能力和決心,他們總是被自己現在的身分束縛,因為過去的學習方式是錯的,所以收到的外在回饋一直都不好,久而久之就放棄了。

學制不應該是件讓人覺得自視甚高或自認為低人一等的理由,鈔票就算髒了、爛掉了,他都還是鈔票,仍然能在市場流通,你還是你,這和你在哪一點關係都沒有,不論你所處的環境怎麼樣,我的方針永遠都是以不違背自己意願的方式活著,如果不喜歡就離開。

多數人會用學校來定義自己,但這根本不合理。我會想認識一個人,通常不是因為他念哪所學校、在哪家公司上班,而是因為我覺得彼此合得來、可能有共同話題。這時候,給自己貼這種外在標籤,顯得你是個沒有內涵的人才要依靠這種外在稱號來填補。

備註

註 1:

體育大學應該要獨立於一般大學之外,不過我對體大不熟悉,而且和我要探討議題的無關,就不獨立出來講。

註 2:

其實也不是完全不承認,學測成績可以去投科大,但統測成績不能報名一般大學。你能看出哪個考試比較有用了吧?

註 3:

講個秘密,現在補習班會告訴你大學上榜率超高,他們鼓勵高職生、五專生也來參加學測,因為他們要賺錢收學費,這群人一補可能就是補全科。

註 4:

來源:

Youtong's blog

dkri3c1's Blog

找到你的「道」

講了這麼多五四三,其實就是希望你找到自己的「道」,有了自己的「道」你就不會在那邊躊躇說到底要不要放掉名額最多的一般升學考來準備特選,或是覺得經歷不夠想請大家幫忙看看(說服你認份放棄特選)的這種爛問題。如果你無法體會我在這裡指的「道」是什麼意思,你就姑且當成是一個對自己的要求以及使命感,父母師長對你的期待不算哦。沒有道的人就是那種自己也不知道在幹麻,反正身邊的人只要求他達成目標,最後書審再來湊一些假經歷矇混過關或是抱怨天道不公這樣,實在很可悲。

沒有人會比你更了解自己了,你要是自己評估後都覺得沒辦法,就不要參加了,是這樣也不丟臉,判斷哪個才是適合你的戰場也是很重要的事。孫子在孫子兵法謀攻第三說了:「故知勝者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特選就像戰爭,是一件勞心勞力的事,只要參加(出兵)就一定會有資源消耗,金錢和精神上都是, 自己有幾兩重你自己也應該要知道,沒有把握就不要參加;此外,也要根據自身的能力和資源好好利用,家裡 沒錢、自己能力普普,就不要學那些真高手的書審寫法,資源少有資源少的玩法;還有你的父母、師長支不支持你,會不會過度干涉也是影響成敗的關鍵,請根據自己的情勢判斷好情況,我這裡不可能把所有狀況都列出來教你迎擊,寫不完的。我推薦各位去看孫子兵法,這本書超棒的,如果你排斥文言文,圖書館和書店也會有講解的書,好一點的還會舉例講解,或者直接白話和原文交錯著看。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這個網站有原文,Apple 的內建閱讀器這本也一直在排行榜上可以免費下載。孫子的話大概比多數高中生寫出來的特選心得(包括我的)還要有用,這是最核心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