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五專概況
接下來我想帶各位認識一下我的學校環境,現在的五專很大一部分都是科技大學在經營,不再有全校都是五專生的學校了,現在學校收五專生給我的感覺是讓科大重操升格以前的舊業,少子化嘛,開班數要湊足才能玩下去,你懂的。
我在國中畢業前其實對這個學制也不太理解,儘管我國中前兩年都不是這樣想的,五專的招生說明會台上的人宣傳的優點在我 看來也只是個噱頭,一點都不構成吸引力,可要到報名那一刻我就是看中這裡制度挺不錯,不會有強制參加的班際活動,教學上也不會以升學考為主要目的1,我並不喜歡有太多這種事佔據我的生活,但我們的國高中職就喜歡這樣搞,大學的環境相較來說更尊重個人發展,因此我認為這裡是個能讓我開心過日子、靜心沈澱的地方,這些要素是讓我好好審視自己是我需要的。接下來三年具體要做什麼我也沒有非常明確的想法,科系挑個順眼的,學校挑間離家遠的,反正走一步是一步,我也沒有想太多。
現在我不是國中剛畢業時那樣需要時間摸索的人了,我已經清楚自己要做什麼,也希望找到能一起認真投入的環境與夥伴。就算我當初很喜歡五專的環境,我也到了該離開的時候了。
註 1:
這兩點真的搞的我很不愉快,細節先不說,好奇的話可以留言區卡細節,我心情好會再考慮要不要另外寫一篇聊這個
五專的招生管道
五專,五年制專科學校,對國中畢業生招生,是台灣現在國中畢業後除了高中職、自學之外另一種升學選擇,修業五年,畢業後可以拿到副學士學位1。主要透過優先免試、聯合免試、完全免試和學校最後的加開名額招生。我只有參加過優免和聯免,我不確定的會根據我上網和我同班同學的經驗介紹。
優先免試入學
五專大部分的名額都在這裡,蠻多學校只開優免沒開聯免。這個管道會把國中在校多元學習表現和會考成績換算成績分,積分高的可以先決定要讀哪所學校,和高中職就近入學的方針不同,無論戶籍地在哪個縣市,全台灣的學校科系都可以排入志願序,最多可以填 30 個不同的學校/科系。多元學習會看國中在校、有沒有參加技藝班2、有沒有特殊身分等等,不過說實在,決戰點可能還是在會考成績。我當時志願序的排法我是錄取了臺中科技大學資訊工程科,不過我放棄報到了。
聯合免試入學
聯免辦在聯 免之後,名額和招生學校都比較少,根據 114 學年的簡章,只有六所學校有開這個管道。聯免北中南三區分別報名,積分和優免差不多,可以選該區一間學校排科系志願序,我當時填了中區的虎尾科大,就只有錄取精密機械/資工科/沒有被錄取三種可能。
有趣的是,聯免是沒有最低錄取門檻的,不像特殊選才,可以把每個人的分數打低於最低錄取標準通通不錄取噁心人,只要沒人搶該校聯免的名額,有報名都會上。
加開名額(續招)
這個我是聽我臺中科技大學的同學說的,好像是學校在優免 + 聯免沒有把人招滿的時候,會加開最後的名額,不用看成績的樣子,我記得我同學只繳了自傳就錄取了。在這方面我知道的細節不多,有興趣可以打去學校的教務處問。
冷知識
我們其實剛復活
據說五專以前規模可是非常輝煌,現在非常多科技大學都是辦五專部起家的,例如過去的雲林工專現在升格成虎尾科技大學、臺中商專升格成臺中科技大學。五專這個學制曾經在台灣停過一陣子,虎尾科大是在 2018 回來開五專部,2020 年才重新設立資工五專部,我入學的時候是重辦後的第二屆資工科。
順帶一提另外幾個相關的學制,後面會提到的。更詳細的學制可以 參考技專校院招生策略委員會網站。
- 四技:校名是科技大學結尾的學校開的學士班都叫做四技,修業四年,給學士學位
- 二專1:修業兩年,給副學士學位
- 二技:主要招收二專和五專畢業生,修業兩年,給學士學位。有些最高學歷是高中的社會人士在事業穩定後可能也會想要補個學歷,圓夢也好、工作需求也罷,在工作五年後可以用同等學力報名
所以是五年的高職?
五專經費和高中職的來源也有那麼點不一樣,除了自己系上的經費,我們常常會用到高等教育深耕計畫,簡稱高教深耕,因此會常常有一些看起來很「大學」的事可以做,比如說學校老師會接到研究計畫、業界的案子發下來給我們做1、上課有大學部或碩班的教學助理(課程助教)或是考證照有補助早餐、麥當勞之類的。
行政辦法和修課也都走大學的流程,和高中架構是有那麼一點不一樣,不過我想除了修業年限和拿到的學歷是副學士之外沒什麼差別。畢竟行政人員也很喜歡對我們說五專前三年等同高中,那就當成高中吧,你可以理解成高中課程附贈額外兩年大學體驗包,或是高中三年 + 兩年的 gap years 。我又沒讀過高職,哪講出什麼具體的差異,還請各位廣大網友在下面和我好好交流,不然只是瞎子摸象,各說各話罷了,我一個人自顧自講下去就都是我的幻想了。
順便附上大學組織架構(以國立臺灣大學為例),現在你只要知道教務處是一級行政單位,各位熟悉的系所辦公室是二級學術單位(他們在院底下)。這能讓你判斷在學校不同的辦公室誰講的話最有決定權,只要你還在這套體制底下,總會用到的。
當高職生都在卷比賽、專業科目準備統測、特選、技優保送大學的時候,我們已經待在大學裡面,跟著教授一起學習這個世界運作的原理。我不清楚一般來說高職資訊科的訓練強度和方式跟我們相差多少,不過我很確定的事:準備考試和比賽需要不斷的練習維持感覺,這我們絕對是 沒有的,五專的課程設計在專業領域上和大學一樣走的是雨露均沾路線,會比高職的生活還把你當個人而不是校門口榜單上的人來看,如果認真參與,是可以真正發現哪些領域你比較喜歡。
反過來說,想要成為國手、統測滿分榜首,學校不會「主動」提供資源,一直 push 大家去參加或是積極選拔選手候選,不知道是不是我們沒有資格參加(應該不太可能,五專前三年等同高中哦),我直到參加了中電會才知道外面還有這些五花八門的技能競賽和活動,不過那時候已經太遲了,生活重心漸漸放在中電會,新學校的課又很滿,總覺得讓前面兩年的時間白白流過。這種事不得門其入,沒人帶入門好好發展就沒了,不然以我的聰明才智,我去高職早就是國手了。
我曾經在中電會的活動問過中工的科主任他們收不收轉學生w
福利
讀五專在外面如果不報科系,前三年完全可以假裝是個大學生,而且只要你不說,有些人都不知道五專這個學制近幾年有復活。也許你會覺得假裝是大學生聽起來就是沒長大的屁孩才會做的事,但事情遠遠沒有那麼簡單,假裝是個大學生,你可以:
- 買 Apple 使用大學生方案折扣
- 我有去德誼數位幫朋友買過 Mac ,出示學生證並在現場用學校信箱收信可以成功拿到現金折扣
- 可以在 HyRead 借閱大學圖書館聯盟的電子書,有時候市立圖書館預約不到的熱門書大學圖書館聯盟的書有機會在架可以直接借,借不到的話隊列也會比市立圖書館的短很多
- 合法買大學生票(例如高鐵,高鐵可沒有高中生折扣)。雖然不會每次都被檢查,不過如果學生證沒有學校註冊章,要帶著在學證明搭車喔
- 各種有大學生教育版的使用權限,例如天下雜誌學生方案
畢業後的選擇
沒有學校可以讀?
簡單說:把轉學、重考、特殊選才這些非應屆的管道拿掉後,二技的學校選擇非常少,但這其實很正常,不高興可以不要讀
現在的五專,還是護專為大宗,其次是資訊管理、企業管理、語文類的文組科系,文組科系我就不說了,免得多說多錯,資工的五專我記得我國中報名的時候,就只有虎尾、中科大這兩家國立大學有開資訊工程科五專,北科只有自動控制。根據教育部 113 學年度大專校院一覽表的 統計,公立技職校院只有 13 間,配合著技專校院招生策略委員會網站看二技日間部申請入學,如果想繼續待在電機資訊類的科系,把無論如何不可能去的私立學校1刪掉,畢業後能去的二技,只有北商資管、中科大資工/資管、虎科大電機/電子。
台灣現在的大學氾濫到每個人至少都必須在裡面待個四年起跳至少拿到這個文憑,證明你的人格沒有缺陷,根本教育版兵役,要是你的學歷只有五專畢業,給別人的第一印象上就會是個連野雞大學也讀不下去的傢伙,人品和學養大概都有點缺陷。
我想五專一開始發展方向就不是給大家升「大學」的,就應該五年把技能紮紮實實的學完之後該幹嘛幹嘛去,根本就不是人人都要到大學搞學術研究,該去結婚、追夢、幫家人籌錢治病就快去。拜託不要一直寫一些奇怪的罐頭論文和套模讓大家查資料的時候一直看到學術垃圾,廣設大學把一堆奇奇怪怪快倒閉的專科和一些國立五專通通無腦升格科技大學之後,使的多數人讀五專到最後像是高職延畢兩年再考科技大學,功能上來說會很容易和地方高職重疊,還走了灣路。
五專資工畢業後會想要繼續在資訊業走跳的,還是會把大學學歷拿到手,不知道要幹嘛的也會繼續無腦升學混日子,知道自己要幹嘛就會熬到畢業再另尋出路,跟家裡也好交代,到頭來會發現其實自己不過是讀了五年的高中。在封閉的系統裡載浮載沉,這感覺就像是分期買了 iPhone 手機,想要 root 還有安裝第三方 APP 讓手機有更多功能,到最後發現只有巨魔商店比較好操作可以湊合著用,儘管體驗不上不下